0人評分過此書

戰後臺灣的轉型及其展望

出版日期
2006/11/01
閱讀格式
PDF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9860068313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 新版自序
  • 自序
  • 引論
    • 壹、戰後臺灣的社會文化變遷:現象與解釋
      • 一、前言
      • 二、社會變遷:都市化、社會階層與婦女的新動向
      • 三、文化變遷:價值取向與民間文化的轉變
      • 四、思想變遷:中西思潮的激盪
      • 五、結論
  • 戰後轉型
    • 貳、土地改革及其對臺灣農村與農民的衝擊
      • 一、前言
      • 二、戰後臺灣土地改革的背景
      • 三、土地改革對臺灣農村與農民的衝激
      • 四、結論
    • 參、戰後初期土地改革前後自耕農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 一、前言
      • 二、土地改革後自耕農階層的形成
      • 三、新興自耕農階層所面臨的問題
      • 四、政府保護自耕農的措施
      • 五、結論
    • 肆、戰後初期臺灣的土地改革過程中的幾個問題:雷正琪函件解讀
      • 一、前言
      • 二、雷正琪函件的內容
      • 三、日據時代歷史背景與臺糖公司土地的由來
      • 四、國家資本主義之下農民與臺糖公司的緊張關係
      • 五、光復初期土地改革與經濟政策的矛盾
      • 六、農復會在土地改革過程中的角色
      • 七、結論
    • 伍、戰後臺灣農村社會文化發展的一種解釋:楊懋春的觀點及其侷限
      • 一、前言
      • 二、楊懋春分析農村社會文化的方法論傾向
      • 三、楊懋春的農村社會文化經驗與思想淵源
      • 四、楊懋春對臺灣農村社會文化的看法及其侷限
      • 五、結論
  • 未來展望
    • 陸、儒家傳統與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
      • 一、問題的提出
      • 二、戰後臺灣脈絡中的儒家思想:曲解與誤用
      • 三、古典儒家思想的新啟示
      • 四、二十一世紀臺灣的展望
      • 五、結論
    • 柒、歷史意識與二十一世紀海峽兩岸關係的展望
      • 一、前言
      • 二、臺灣史的主題:離心力與向心力的拉鋸戰
      • 三、「急統派」主張的盲點及其危機
      • 四、「急獨派」的侷限:對中國近代歷史意識的忽視及其原因
      • 五、兩岸關係的新展望:從歷史╱人民的立場出發
      • 六、結論
    • 捌、邁向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新文化:內涵、問題與前瞻
      • 一、前言
      • 二、臺灣新文化的特質:「自我意識」的覺醒
      • 三、臺灣新文化形成的歷史背景
      • 四、臺灣新文化中的新問題及其對應策略
      • 五、結論
  • 引用書目
  • 名詞索引
  • 人名索引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