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人評分過此書
父母老後,如果只能依靠你,
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
台灣社會終將迎來漫漫長照路,
身為兒子,該怎麼因應這項切身的課題?
身為男人,又該如何面對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而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已經做好準備?
當父母失能或失智,當女兒與媳婦照顧者消失,
當職場與社會的網絡被切斷,當官方政策鞭長莫及,
誰來傾聽閉鎖在家庭裡的兒子照顧者心聲?
男人不一定會成為丈夫或父親,卻一定都是某個人的兒子,
面對老後的父母,那些深陷照顧漩渦的「兒子」們,
或許正在暗夜裡無聲地求助。
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
台灣社會終將迎來漫漫長照路,
身為兒子,該怎麼因應這項切身的課題?
身為男人,又該如何面對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
而我們的社會,是不是也已經做好準備?
當父母失能或失智,當女兒與媳婦照顧者消失,
當職場與社會的網絡被切斷,當官方政策鞭長莫及,
誰來傾聽閉鎖在家庭裡的兒子照顧者心聲?
男人不一定會成為丈夫或父親,卻一定都是某個人的兒子,
面對老後的父母,那些深陷照顧漩渦的「兒子」們,
或許正在暗夜裡無聲地求助。
- 推薦序 面對日漸年邁的父母,身為「兒子」的你,準備好了嗎?/朱為民
- 序言
- 【提醒您!寫給身居照顧和社福第一線的人員與學者】
-
第1章 兒子照顧的「現況」──從統計資料可以看出的趨勢,和只看統計資料無法理解的經驗
-
「照顧父母」這件事正在變遷——媳婦照顧減少,親生孩子照顧增加
-
為什麼兒子的「中選必然率」提高了?
-
有妻子、有手足、跟父母分開住的話,照顧這件事便「與我無關」?
-
應該問誰才對?——本書的訪談對象
-
-
第2章 照顧父母這件事與「妻子」的關係──當已婚的兒子成為照顧者
-
(一)「有丈夫看顧,妻子樂得輕鬆」——那可不一定
-
妻子很難做到「袖手旁觀」
-
「看顧」父母的確實是丈夫,但是……
-
妻子「就算不照顧父母也要照顧家庭」
-
「已婚的兒子照顧者」是特殊角色
-
「兒子等同主要照顧者」——沒有妻子的付出,這一點就無法成立
-
仰賴妻子承擔「照顧基礎」的案例非常多
-
-
(二)兒子照顧者及其「夫妻情況」
-
第一組:與父母同住、「失去」妻子的兒子們
-
第二組:在一個屋簷下,「跟妻子一體同心」
-
第三組:「多虧妻子幫忙,才能看顧父母」
-
別忘了關懷支持自己的妻子
-
妻子對於照顧方針有巨大的影響力
-
妻子的資訊網能夠支援丈夫
-
妻子的影響力也要丈夫「肯聽」才能發揮
-
第四組:決定獨力看顧的丈夫們——隔開妻子跟父母的考量
-
「一個屋簷下」才會產生的摩擦
-
「夫妻感情因為照顧而更緊密」只是丈夫一廂情願的想法嗎?
-
「不是主要照顧者」造成妻子的心理負擔
-
為了不讓妻子有「罪惡感」
-
兒子照顧會「減輕媳婦的負擔」嗎?——讓男人感覺刺耳的話
-
-
-
第3章 「為什麼不是手足,而是自己……」──關於照顧責任的理論和回應
-
(一)兄弟:非兒子照顧者的其他兒子
-
「長子」並不是成為兒子照顧者的主因
-
「偶然」劃分了弟弟和我
-
不受制於長幼順序
-
不讓你一個人當「一般男人」
-
找不到「適當」的分擔方法
-
非長子的兒子為什麼認為「只得自己做」
-
「繼承家業的兒子」這個地位的分量
-
「『禮尚往來』是人之常情」的優缺點
-
-
(二)姊妹:跟出嫁姊妹之間的互動
-
是「幫了我很大的忙」還是「煩死了」呢?
-
顧慮「媳婦角色」這個枷鎖
-
推翻「兄弟姊妹平等」的父母
-
「不請自來,真是煩死了」
-
難應付的姊妹,好處理的兄弟
-
不肯乖乖接受幫助的男人心——自立和自律的感受
-
會期待姻親手足協助嗎?
-
假如沒結婚的話就託給她了?
-
-
(三)「準備周全」的兒子很少見
-
不論有沒有手足,照顧說來就來
-
心知父母老邁、心知遲早要照顧他們……但還是來得太突然了
-
-
-
第4章 兒子照顧者的「照顧方法」及觀點──身為男性的難處與希望
-
(一)男人對男人做家事的看法
-
技能不足「到我們這一代為止」
-
「我是男人」的藉口
-
「若是女性應該可以做得更好」!?——自我評價低落的原因
-
想要更上手的男人們「可以依賴的訓練師」
-
「外部評分」家事技能的必要性
-
-
(二)照顧母親的男人心
-
沒有「難為情」的餘地
-
可以緩解「難為情」的漸進性過程
-
集中精神在「照顧本身」而非「照顧對象」
-
照顧保險服務的支援
-
考慮一下老媽的感受……
-
母親倚賴我這個兒子——自信提升的瞬間
-
所謂抗拒感放大的情形
-
母子關係不可能像母女那般
-
無法成為「感情好的母女」也有優點
-
就算是姊妹之間,跟母親的心理距離也不同
-
男人會為「切割情感的照顧方式」找很多藉口
-
-
(三)對父親的期待與對母親的期待
-
父母性別不同,獲取照顧經驗的方法也不同
-
開始照顧之後才認識到父親的另一面
-
父子「肩並肩」的關係——共同行動
-
老媽倒不如別跟著我這樣的兒子……
-
比起朋友般的互動,更希望母親說聲「謝謝」
-
無法感受到母親的謝意而增加的徒勞感和焦躁感
-
照顧女性親人——要把一般的印象擺在一邊
-
「明明是母親卻不會做家事」的衝擊
-
-
(四)「最低照顧」的優點與缺點
-
不必花太多工夫的「最低照顧」方針
-
對他的「好照顧」,對她的「好照顧」
-
隔離「干涉太多」的家人
-
不容易被理解,還會起衝突
-
有時候男人會過度保護
-
兒子可以貫徹「最低照顧」的理由
-
持續「最低照顧」很困難
-
-
(五)以兒子照顧者的身分「繼續工作」的意義
-
為何要理解工作對照顧者的意義
-
「畢竟沒有工作就無法照顧」
-
既是「兒子」,也是「父親」的我
-
成為照顧者反而受罰的不合理
-
真正想要的是「可以一如往常工作的制度」
-
「投入照顧的自由」是什麼?
-
-
-
第5章 家庭以外的網絡──兒子在家庭外「當照顧者」
-
(一)兒子照顧者和「職場上的人」
-
邊工作邊照顧的男性在職場上是怎麼表現的?
-
職場上的相遇——有照顧長者經驗的人成為知心朋友
-
忐忑不安地找上司商量,卻有意外的發展
-
在工作崗位不是「礒野先生的兒子」,而是「○○部門的礒野先生」
-
工作支撐著照顧者的「物質和精神兩方面」
-
被多數人包圍——只能假扮「一般的上班族男性」
-
無法扮演「非照顧者」時
-
「不存在」的兒子照顧者
-
-
(二)照顧父母和朋友關係
-
對兒子照顧者來說朋友是什麼?
-
已婚者是「重妻輕友」
-
對朋友關係的期待——解悶重於「提供有用資訊」
-
開心地交往,為的就只是開心地交往
-
「你聽、我說」的不協調感
-
五十多歲、六十多歲正好相反——「大家有同樣的煩惱,所以說不出口」
-
一路扶持,走到「相處開心且能互相吐露的階段」
-
比起同性友人,更容易向異性友人開口
-
與同性友人來往的痛苦——突顯自己所失去的
-
「男性牽絆」的歷史和真正價值——在照顧之前就已經清楚顯露
-
-
(三)在地的網絡
-
容易陷入孤立的兒子照顧——與在地連結的可能性
-
守護父母的鄰居們
-
不想讓別人知道「我爸媽是失智症病人」?
-
母親帶來的在地緣分
-
跟「母親」有交情的女性在兒子照顧中的角色
-
感受到的視線、不一樣的照顧——意識到「有人正在看著我」的重要性
-
女性所幫助的是母親——所謂的「女性緣」
-
也有想遠離的「緣」——被稱為親戚的外人
-
未來是全憑個人社交技巧的時代?
-
-
- 結語
- 解說 另一種「男性學」/上野千鶴子
- 後記
- 版權頁
- 出版地 : 臺灣
- 語言 : 繁體中文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