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人評分過此書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探究心智起源,解開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之謎

出版日期
2023/07/26
閱讀格式
EPUB
書籍分類
學科分類
ISBN
9786263055438

文化部計次

借閱規則
借閱天數 14
選擇分享方式

推薦本館採購書籍

您可以將喜歡的電子書推薦給圖書館,圖書館會參考讀者意見進行採購

讀者資料
圖書館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姓名
* 身分
系所
* E-mail
※ 我們會寄送一份副本至您填寫的Email中
電話
※ 電話格式為 區碼+電話號碼(ex. 0229235151)/ 手機格式為 0900111111
* 請輸入驗證碼

本書收錄於此書展...

跟著腦科學權威科普作家謝伯讓探究從人際情緒、認知、語言到社會互動在意想不到的實驗發現中一窺孩子大腦與心智的不可思議身為台灣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並不斷致力於科學普及教育的謝伯讓,在2014年誕育孩子的七年之後,以「育兒教養挫敗專家」之姿,再度寫下此腦科學科普書,以記錄撰寫科學故事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教養體悟,以及對腦科學研究學習心得,同時配合觀察孩童並對照發展心理學文獻,希望以「知識引路人」的角色,幫助讀者透過理解人類心智起源與大腦發展歷程,更懂孩子的內心世界,擁有足夠知識選擇合宜的教養方法,以期把握學習與發展的關鍵期,提升孩子心理更健康發展。   這本書適合誰?   1. 對腦科學科普知識有興趣的青少年、成人   2. 對0-15歲孩子的大腦與行為感到好奇的親師   3. 研習大腦與心智發展的教育工作者關於人類的心智起源,本書帶你深入探索以下重要問題:   ★ 零歲的人腦,如何逐步萌發出複雜的心智?   ★ 嬰兒如何習得語言?   ★ 知識與概念,是先天帶來,或是後天習得?   ★ 孩童能否推敲人心,進行道德判斷?   ★ 孩子的本性,是善或惡?   ★ 關鍵期與神經細胞新生,如何影響人類學習?   ★ 青少年的大腦與心智如何變化?   ★ 人類的意識本質是什麼?   你知道嗎?————   ▍十八個月大的孩童雖然還不會說話,卻已經會主動幫助別人。   但可別因此以為嬰兒就是「性本善」,因為他們的善惡偏好是有但書的,研究發現,嬰兒不僅是功利主義者(喜歡對自己有利的人),還是種族主義者(喜歡和自己同類的人)。   ▍嬰兒喜歡父母逗他玩,因為他們已有能力想主動參與社交互動。   日常親子互動不僅會影響孩子當下的壓力反應,也會決定他們未來如何面對壓力。幼年時期擁有足夠安全感與良好社交經歷,有助心理健康發展。   ▍對三歲的孩子而言,說謊是常態說謊是孩子正常的認知發展,不妨正向看待,引導成為孩子適應複雜社會的正面能力。強調說實話的正向好處,是減少孩子說謊行為的最佳策略。   ▍青少年的叛逆冒險行為,其實目的是為了降低社交風險。   引領孩子透過同儕力量去認同正面的態度和行為,取代過去對抗式的「高壓管教」與被動式的「理解疏導」。 本書特色   ➤ 匯聚綜整50+腦科學實驗,探究大腦與心智的研究趨勢   ➤ 透過簡短有趣的科學故事,為想像力與創造力帶來啟發   ➤ 深度認識兒童腦科學,建立教養自信,幫助孩子健康發展
  • 封面
  • 書名頁
  • 推薦序 以科學、系統性的觀點看待孩子的成長 蔡宇哲
  • 好評推薦
  • 作者序 赤子初心
  • Chapter 1 天生就有數感?——基礎認知能力
    • 皮亞傑的孩童認知發展四階段
    • 嬰兒也會「習以為常」
    • 五個月大的嬰兒明白物體不會憑空消失
    • 嬰幼兒的核心知識
      • 對物體的認知能力
      • 數學概念與簡單加減運算
      • 數量概念與數感敏銳度
      • 機率(或是數字比例)概念
      • 推論他人的偏好
    • 十二個月大的嬰兒可進行邏輯推論
  • Chapter 2 為何嬰兒喜歡盯著人臉看?——心智理論能力
    • 探討心智理論能力的聰明豆測試
    • rTPJ 腦區——負責人類的心智理論能力
    • 刺激 rTPJ 腦區,會改變人類心智理論能力判斷結果
    • 五歲孩童可以臆測他人心思
    • 為什麼五歲才能展現心智理論能力?
    • 心智理論能力隨年齡增長逐步發展
    • 心智理論能力是天生帶來或後天習得?
    • 猴子天生愛看臉
    • 人類也是天生愛看臉
      • 人腦就像多功能的瑞士刀
      • 大腦梭狀迴臉孔區負責臉孔辨識
      • 嬰兒腦已有特化的臉孔腦區和景象腦區
    • 兒腦造影研究的醫學展望與應用價值
  • Chapter 3 當你需要幫忙時,為何幼兒總會伸出援手?——道德判斷與利他行為能力
    • 人類在權威下的「平庸之惡」
    • 孩童喜歡自己的隊友
    • 眼珠顏色實驗的種族歧視反思
    • 六個月大的嬰兒能分辨善惡且喜歡好人
    • 嬰兒喜歡和自己「同一國」的同類
    • 十八個月大的幼兒會主動幫忙、不求回報
    • 黑猩猩也會展現無私的利他行為
  • Chapter 4 為何嬰兒喜歡你逗他玩?——行為理解推論與社交互動能力
    • 十八個月大的幼兒知道你喜歡吃什麼
    • 三個月大的寶寶會主動想參與人際互動
    • 幼年時的安全感與良好社交經歷,有益心理健康發展
    • 一歲的幼兒會引導你的注意力,並分享自己的關注與興趣
    • 催產素會促進雌鼠的親子互動行為
    • 你可以「選擇」親子關係,全心全力照顧寶寶
    • 基因和生理,也可以主宰人類行為嗎?
  • Chapter 5 孩子感到害怕,是先天帶來或後天習得?——行為反應與學習能力
    • 先天論淪為政治操弄,負向優生學衍生許多爭議
    • 因為錯誤科學認知被強制絕育
    • 行為主義崛起成為主流,制約學習名留青史
    • 恐懼可經由後天制約習得
    • 操作制約常運用於育兒、教學,以及動物行為訓練
    • 建議用「正向強化」與「負向處罰」管教孩子
    • 正向處罰的重點在於「立即」且「確定」
  • Chapter 6 把孩子送進明星學校,為何不能保證升學順利?——基因對人類生理、心理與認知的影響
    • 單一基因就能主宰人類生理
    • 基因對生物特徵具高影響力
    • 全基因體關聯性研究的重要價值
    • 基因對人類的影響遠大於後天因素
    • 尊重個體差異,順著孩子的天生個性教養
    • 人類的氣質會隨時間與親子互動等環境因素而變化
    • 表觀遺傳會將某些「記憶」傳給下一代
  • Chapter 7 語言是先天帶來的能力?——語法與認知能力
    • 認知學派主張語言發展是天生的認知能力
    • 語言學習的第一步:找出語音中的重要音素和單字
    • 語言學習的第二步:學會斷句與語音分割
    • 孩童可以推論語詞中的對象和意義
  • Chapter 8 為何學習語言愈早愈好?——關鍵期神經可塑性對學習力的影響
    • 學習語言必須把握最佳時機
    • 支持學習關鍵期存在的重要證據
    • 神經細胞用進廢退,造成不可逆結果
    • 神經可塑性隨年齡出現不同變化
    • 神經的連結修剪與細胞新生
    • 重啟關鍵期,讓大腦有機會重新學習
    • 重啟關鍵期利弊得失,該如何選擇?
  • Chapter 9 視覺發育有學習關鍵期?——視覺與跨感官認知能力
    • 人類天生可以連結視覺與觸覺經驗
    • 天生盲人恢復視力後的視覺認知狀態
    • 視覺科學大儒——海爾德
    • 天生盲人恢復視力後無法轉換視覺與觸覺
  • Chapter 10 為何三歲開始說謊?——關於說謊的心智理論與執行控制能力
    • 對三歲的孩子而言,說謊是常態
    • 「心智理論」與「執行控制」能力
    • 強化道德理解能力
    • 強調誠實正向結果
    • 觀察社會學習
    • 正向看待孩子說謊,引導成為適應複雜社會的能力
  • Chapter 11 青少年的衝動叛逆,其實是為了降低社交風險?——「追求風險」與「感覺追尋」
    • 「不畏風險」的背後是「感覺追尋」
    • 多巴胺開啟人類尋找愉悅的便利途徑
    • DRD4基因與MAO基因影響人類的感覺追尋人格
    • 感覺追尋在十九歲達到巔峰後漸緩
      • 第一階段:身心劇變的「錯誤」
      • 第二階段:前額葉發展較慢的「錯誤」
      • 第三階段:衝動叛逆是為了降低社交風險的合理作為
    • 同儕影響與社交排擠焦慮讓青少年選擇冒險
    • 青春期的前額葉大腦可塑性高
    • 利用同儕力量引領青少年正面認同
    • 用智慧化解人際衝突與憾事
  • Chapter 12 女孩的數理能力一定比男孩差嗎?——男女大腦結構差異與行為表現大不同
    • 刻板印象讓你以為哲學家都是男性
    • 從小就能看出行為和語言表現差異
    • 男女的大腦結構與運作方式不同
    • 不同社會經驗形塑大腦神經結構
    • 每個人都擁有男女人格特質
    • 人類的腦與心智可能不是「非男即女」
    • 社會文化偏見與刻板印象影響男女行為表現
    • 「訓練效應」能消弭男女差異誤解
  • 後記 人類的意識之謎——腦科學對人腦與心智探索的意義
    • 關於失去意識
    • 關於改變意識
    • 無意識的刺激可以改變人類行為
    • 意識能預測人類知覺與行為
    • 透過意識研究,預判醫療效果與學習表現
    • 應用意識研究開發腦機介面,並預測語言內容
    • 意識研究與測謊
    • 「意識測量儀」對人類未來的影響
  • 附錄 居家互動實驗練習
    • 練習一:概念發展測驗
    • 練習二:海盜測驗
    • 練習三:莎莉與安測驗
    • 練習四:公平的概念
  • 版權頁

評分與評論

請登入後再留言與評分
幫助
您好,請問需要甚麼幫助呢?
使用指南

客服專線:0800-000-747

服務時間:週一至週五 AM 09:00~PM 06:00

loading